狠狠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久久99亚洲5精品|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span id="42hbk"><delect id="42hbk"><legend id="42hbk"></legend></delect></span>
  • <rp id="42hbk"></rp>

    1. <ruby id="42hbk"><strike id="42hbk"><noscript id="42hbk"></noscript></strike></ruby>
        <ruby id="42hbk"><dl id="42hbk"><noscript id="42hbk"></noscript></dl></ruby>

          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地名亂改亂象 專家稱屬行政亂作為

          2015年06月04日 09:08 | 來源:北京晨報
          分享到: 

            原標題: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地名亂改亂象 專家稱屬行政亂作為

          1

           

            “蘭陵”“蒼山”反復(fù)換、“襄陽”“襄樊”來回改,借用旅游景點名、爭打“名人故里”牌……地名是記錄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而近年來,一些地方出于各種各樣的理由,造成千年古名朝令夕改,歷史古城頻遭易名。

            近日民政部有關(guān)負責人在全國地名文化建設(shè)研討會上表示,慎重更名,地名要“記得住鄉(xiāng)愁”。參會專家指出,重視地名文化就是重視國家與民族歷史,“任性改名”改丟的不僅是“鄉(xiāng)愁”,更是整個民族的記憶。

            千年地名朝令夕改

            不僅是客觀符號,地名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名片和精神生態(tài)所指。目前,我國約有千年古縣800多個、古鎮(zhèn)1000多個、古村落10萬多個,百年以上地名不計其數(shù)。

            然而近些年,一些地方出于各種目的,頻改地名,甚至有些貌似方便、洋氣的新地名、怪地名出世,部分蘊含人文韻味、精神圖騰的老地名被擠下了歷史舞臺。

            借名牌效應(yīng)開發(fā)旅游

            ●借中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之名,1994年湖南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

            ●為靠向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筆下永恒寧靜之地“香格里拉”,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2002年更名為香格里拉縣,2015年又“晉級”香格里拉市。

            名人、名企、典故也成為被“攀附”的對象。一些地方人士為本地積極動議:擬將貴州仁懷市改為“茅臺市”,將河南鹿邑縣改為“老子縣”,將貴州水城縣改為“夜郎市”。還有多地雖未改名,卻爭打“名人故里”品牌:曹操故里、墨子故里、徐福故里……甚至“西門慶故里”都被列入爭搶名錄。

            借行政區(qū)域規(guī)劃變更“復(fù)名”

            在部分轄區(qū)調(diào)整中,地名不斷變更,而一些曾被改名的地區(qū)也借機“復(fù)名”。

            ●1950年起云南思茅地區(qū)先后經(jīng)歷了寧洱、普洱、思茅多個名稱,2007年又更名為普洱市。

            ●神農(nóng)后裔封王處、“扼四方之襟要”的古城陜州,因黃河水利樞紐工程被改稱三門峽市。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湖北襄陽鎮(zhèn)1950年與樊城鎮(zhèn)合并后改名襄樊市,2010年又改回襄陽市,實現(xiàn)文化回歸。

            ●屈原寓意“圣地”的名邑“蘭陵”、關(guān)羽大意失掉的古郡“荊州”,也先后經(jīng)歷了“蒼山”“荊沙”等往復(fù)更改,終得以重拾舊名。

            為討吉利“祈福避邪”

            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復(fù)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更改地名之憂》一文寫到,有人以江蘇省駱馬湖諧音“落馬”為由,要求改成“上馬湖”。

            不可否認,一些地名改后為當?shù)貛砑t利。以張家界市為例,改名后該市知名度一路飆升。但復(fù)制“張家界模式”帶來的不一定是成功,“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朱熹故里、徽商發(fā)祥地、明清社會文化縮影的水墨徽州,卻在1987年被撤銷,變成地級市黃山市。

            針對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的“大洋古怪重”等地名亂象,民政部副部長宮蒲光在會上指出,需深入開展整治,做好“鄉(xiāng)愁”這篇地名文化建設(shè)文章。

            專家指出,由千百年歷史積淀形成的地名,不應(yīng)以沉睡的姿態(tài)淹沒于典籍,而應(yīng)“活著”承載民族記憶。功利主義的短視目光,改掉的不僅是一座城市的歷史積淀,更丟失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茅臺市

            老子縣

            夜郎市

            西門慶

            故里

            亂改名亦屬“亂作為”

            觀點

            中南大學教授、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在會上表示,“地名文化”包括語詞文化和實體文化,記錄了人類社會發(fā)展歷程及民族的變遷、融合,是重要的國家歷史與民族文化遺產(chǎn)。

            中國地名文化遺產(chǎn)保護促進會會長劉保全指出,社會對地名缺乏認知,保護意識淡薄,我國對古老地名隨意更改或廢止等問題時有發(fā)生。

            “這是非常可怕的行政亂作為。”胡彬彬指出,有些城市管理者權(quán)力大、職位高,打著科學管理的旗號改名。“地名和民族、歷史、國家等文化血肉相連,不能隨意去改。”

            也有專家指出,部分地方政府希望從改名中找到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的動力和契機,為己增添一時政績。

            除了增加政績,改地名還能“拉動內(nèi)需”。葛劍雄指出,改一個地名需新刻公章,制作新招牌和標志,印新文件袋、信箋信封、辦公材料,或許還能增加就業(yè)崗位,甚至養(yǎng)肥承包商。“這與勞民傷財何異!”

            專家表示,“任性”改地名實則反映了浮躁之風下的畸形政績觀。有些地名更改是出于歷史原因,有些則因權(quán)力使用未被有效約束,僅將經(jīng)濟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對地名、百姓缺乏足夠尊重和敬畏。

            民政部:應(yīng)慎重更名

            聲音

            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表示,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是這歷史命運的容器。2007年第九屆聯(lián)合國地名標準化大會上,地名被正式確定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重視地名文化,也就是在重視我們的國家與民族歷史。”胡彬彬說。

            地名承載了大量個體記憶與情感,并非嘩眾取寵的工具。任性一丟后,即使民俗風情能追溯重拾,文化靈魂卻難以復(fù)原。鄉(xiāng)愁何處尋?網(wǎng)友感慨“地名任性一改,我已認不出家鄉(xiāng)”。

            我國1986年就頒布了《地名管理條例》,要求地名管理應(yīng)從歷史和現(xiàn)狀出發(fā),“可改可不改的和當?shù)厝罕姴煌飧牡牡孛灰?rdquo;。其后民政部又出臺《關(guān)于加強地名文化建設(shè)的意見》《全國地名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然而有專家指出,我國目前對地名命名和更改仍缺乏系統(tǒng)、強有力的保護制度和規(guī)范。

            “要把保護地名文化納入國家國土安全重大國策。”胡彬彬表示,有關(guān)部門應(yīng)出臺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地方各級宜建立地名文化遺產(chǎn)保護機構(gòu),對地名資源進行普查。”

            民政部副部長宮蒲光在全國地名文化建設(shè)研討會上表示,地名文化遺產(chǎn)要得到分類、分級、分層保護,堅持“地名要保持相對穩(wěn)定”原則,慎重更名。

            專家指出,要建立地名更改標準,申報核準前邀請專家論證,保證新地名有文化含量。此外需建立中國地名文化國家數(shù)據(jù)庫,提高地名文化保護水平。

            ■數(shù)說

            徽州、陜州等地名的消失,只是中國多座古城易名的縮影。

            2014年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會議發(fā)布數(shù)據(jù)顯示,1986年以來,我國約6萬個鄉(xiāng)鎮(zhèn)名稱、40多萬個建制村名被棄。

            “改名”并不專屬城鎮(zhèn)村落,一些老街區(qū)名也在快速消失。2013年民政部發(fā)布資料顯示,1980年至2003年北京舊城改造中,胡同地名消失近40%。

           

           

          編輯:玄燕鳳

          關(guān)鍵詞:地名亂改 行政亂作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