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沈陽故宮打造成全國清前史研究中心
沈陽故宮精美絕倫的宮殿建筑和珍貴豐富的歷史文物背后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探索和弘揚中國古代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清朝宮廷歷史和文化,是沈陽故宮博物院學術研究的核心之一。從民國時期的《盛京崇謨閣滿文老檔譯本》到2016年凝聚國內史學名家心血的《清前史》(五卷本)付梓,沈陽故宮博物院學術研究碩果累累。
隨著清前史研究中心的成立和多次重大學術會議的召開,沈陽故宮博物院的學術研究工作不斷清晰且日漸繁榮。如今,沈陽故宮博物院正在不斷加大學術研究的投入力度,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舉辦學術論壇、清史講座、啟動“導師制”,著重培養(yǎng)青年學術骨干,營造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
自2013年至今,舉辦“沈陽故宮的建立”“沈陽故宮與滿族風格”“文化的力量——康熙十二花卉杯及其文化內涵”“清入關前沈陽故宮的事實與傳說”“清入關前后歷史人物評價”“清代戲曲與清宮文化”等講座50多場,主講人不僅有沈陽故宮博物院的專家,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研究清史的著名學者,為清文化的研究搭建交流平臺。
此次學術研討會,沈陽故宮博物院有20多名清史研究者參加,包括副院長李理、專家學者李賢淑、鄧慶、溫淑萍、王艷春、李興華、張正義、付博、蘇陽、尚文舉等。他們中很多是青年才俊,思想活躍,思維敏捷,研究的課題都有新發(fā)現(xiàn)、新觀點,比如李理的《清崇慶皇太后與盛京皇宮東所》、李賢淑的《談大清建國對宮廷文化的影響》、鄧慶的《清宣宗加強遼東海防措施與沈陽故宮珍藏清紅衣炮芻議》、溫淑萍的《陪都時期對盛京宮殿的管理》等。王艷春專門對沈陽故宮博物院所藏慈禧款的文物進行了研究和解讀。
沈陽故宮博物院文物收藏達十余萬件,并以反映清代歷史和藝術之文物珍品著稱于世。在這些文物中,與慈禧太后確切相關的文物藏品約有數(shù)十件,主要可分為瓷器、書法和繪畫三類,其中又以繪畫、書法居多。
一直以來,關于慈禧太后的書畫作品論述頗多。王艷春說,立足于院藏與慈禧太后確切相關的文物,從沈陽故宮院藏與慈禧太后有關文物之概述、沈陽故宮院藏慈禧款書畫藏品之淺見和沈陽故宮院藏慈禧繪設色九桃圖軸真?zhèn)沃孢@三方面,對院藏慈禧款文物做出綜合闡述與研究。
而李理則以《清崇慶皇太后與盛京皇宮東所》為題對清史進行研究,從乾隆帝孝敬崇慶皇太后說起。崇慶皇太后始終受乾隆帝尊崇,乾隆八年,乾隆首次攜母親東巡時,因盛京宮殿(沈陽故宮)建筑“俱百年有余”,而為如何燕寢所困擾,于是才有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他傳旨對盛京皇宮中路“東所”“西所”等宮殿的規(guī)劃與建設,其后又經乾隆晚期對西路、太廟等處的改建和擴建,最終形成了沈陽故宮總體格局。
沈陽故宮博物院的清史研究成果得到業(yè)界專家學者的一致肯定,但院長白文煜并不滿足于現(xiàn)在的研究成果。他說,清史還有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清史研究歷來是沈陽故宮博物院的重點工作。今后,沈陽故宮博物院將繼續(xù)貫徹“特色立院、人才興院、學術強院”的辦院方針,堅持正確的理論指導,要堅持創(chuàng)新,保持學術的生命力,要從理論層面和文化的角度來研究清史的相關問題。努力將沈陽故宮博物院打造成全國乃至世界的清前史研究中心,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永久性學術研究基地。
編輯:陳佳
關鍵詞:沈陽故宮 打造成全國清前史 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