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久久99亚洲5精品|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span id="42hbk"><delect id="42hbk"><legend id="42hbk"></legend></delect></span>
  • <rp id="42hbk"></rp>

    1. <ruby id="42hbk"><strike id="42hbk"><noscript id="42hbk"></noscript></strike></ruby>
        <ruby id="42hbk"><dl id="42hbk"><noscript id="42hbk"></noscript></dl></ruby>

          首頁>黨派·聲音>統(tǒng)一戰(zhàn)線 統(tǒng)一戰(zhàn)線

          田野上演農機總動員:從"誰來種地"到"機器種田"

          2017年04月14日 09:37 | 作者:白田田 周勉 張興軍 | 來源:人民政協(xié)網
          分享到: 

          “誰來種地?”這是近年來中國農業(yè)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機器種田!”或將是一個重要的解決方案。

          正值春耕備耕時節(jié),記者在糧食主產區(qū)湖南、河南等地采訪看到,隨著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各類新型、智能化的農業(yè)機械得到廣泛應用,“補短板”“降成本”效果明顯。

          新型無人機成田間“新寵”

          直徑達1米、多旋翼、自動按預設軌跡“刷田”灑藥……記者到達湖南省長沙縣金井鎮(zhèn)觀佳村時,湖南高垅航空植保公司的技術員羅笠正在教當?shù)胤N糧大戶操作新型無人植保機。

          今年春耕時節(jié),新型無人植保機在湖南格外受歡迎,“買臺無人機”成為很多農業(yè)經營主體的必選,有的合作社一出手便購買了3臺。據(jù)統(tǒng)計,湖南新型無人機已推廣了500多架。

          湖南省農機化技術推廣站站長王洪明介紹,目前,湖南省共有十多家生產農用無人機的廠家。這些企業(yè)和農機部門近兩年培訓了1000多名農民機手。

          衡陽是湖南中部有名的產糧大縣。衡陽縣農機局副局長王建新說,當?shù)睾献魃绾头N糧大戶已購買無人機20多臺,每臺價格4萬至6萬元不等,政府補貼1.6萬元。

          在農業(yè)大省河南,無人機同樣是農機里的“戰(zhàn)斗機”。河南信陽市銀來航空器材公司總經理駱永海說,他們公司有50多架無人機專門從事植保服務。最近,他們針對部分地區(qū)冬小麥條銹病開展統(tǒng)防統(tǒng)治,5天時間噴藥2萬多畝。

          全程機械化新科技“顯神通”

          外形酷似“冷庫”、電腦控制溫度和濕度、秧盆整齊疊放,48小時可完成種子催芽……記者在湖南長沙、衡陽等地看到一種新穎的“催芽室”,專業(yè)術語叫做“暗室疊盆智能育秧車間”。

          3月以來,湖南遭受持續(xù)的低溫陰雨天氣,而“催芽室”里卻是溫暖如春。業(yè)內人士說,長期以來,育秧是制約水稻全程機械化的一塊短板,而這種新型育秧方法,讓秧苗長得又好又壯,還不易受到天氣影響。

          在耕地環(huán)節(jié),作為傳統(tǒng)農業(yè)機械的拖拉機,也涌現(xiàn)出不少新技術。中聯(lián)重科衡陽地區(qū)的農機經銷商孫永軍說,中聯(lián)重科拖拉機產品采用高花水田輪胎、液壓轉向器、防水裝置等,更加適應南方水稻耕作特點。有的還可以選配GPS和傳感器,對設備進行實時監(jiān)測。

          衡陽衡拖農機制造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屈平生說,國外有的拖拉機能做到耕地、平整、插秧“一條龍”,甚至實現(xiàn)“無人駕駛”。目前,國內農用拖拉機也在朝著智能化、多功能的方向發(fā)展。

          插秧環(huán)節(jié),湖南省今年大力推廣一種由本地企業(yè)研制的“化肥同步深施機”。這種新型設備加掛在高速插秧機上,在插秧機作業(yè)時同步精準施肥,可減少化肥施用量30%以上。

          輕松種田當個“新農人”

          開著一輛白色小汽車、穿著整潔的西裝皮鞋、講著先進的農業(yè)生產理念和技術……衡陽縣富農優(yōu)質稻種植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劉準是“新農人”的代表。

          “我們共有68臺農機。”劉準告訴記者,目前,他租種了3000畝土地,由于采用全程機械化,雇工只要30多人。而在2011年,他最多時需要雇400多人。

          人工轉向機器、小農業(yè)轉向大農場、傳統(tǒng)農民轉向新農人,農業(yè)供給側正在發(fā)生質的變化。衡陽市農機局有關負責人認為,過去農業(yè)比較效益低、勞動強度大,現(xiàn)在由機器代耕、代插、代收,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沒人種地”的局面。

          孫永軍說,以前種田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現(xiàn)在很多農民購買農機時特意強調要配置空調,希望干活能輕松一些。

          一些傳統(tǒng)農民也在加入這場變革。衡陽縣峴山鎮(zhèn)金楊村46歲的村民肖少忠,原來連電腦和智能手機都不太會操作。今年他所在的仕高農機合作社購置了第一臺無人植保機后,他主動提出參加機手培訓,并順利通過了模擬練習、實機操作和考試。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農機 無人 機器 種田 農業(y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