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電商打假,怎么打?
近年來網上零售成消費新亮點,但假貨問題也令消費者頭疼。圖為商家在為商品貼快遞單。 龔獻明攝(人民圖片)
近年來,電商平臺發(fā)展火熱,卻屢屢因為假貨問題飽受爭議。電商怎樣才能管住假貨,捍衛(wèi)自身信譽?
電商平臺發(fā)展迅速
山寨貨乘機搭便車
國家發(fā)改委7月26日發(fā)文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國消費新亮點頻頻涌現(xiàn),電子商務領域持續(xù)發(fā)展勢頭得到鞏固,今年1到6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實現(xiàn)40810億元,同比增長30.1%,高于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20.7個百分點。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實現(xiàn)31277億元,同比增長29.8%,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
從數(shù)據(jù)上來看,中國電商市場正持續(xù)較快地增長。然而,隨著網購的普及,人們經常會發(fā)現(xiàn),電商平臺上山寨貨卻大肆泛濫。
今年6月,有電商投訴平臺發(fā)布了“6·18”期間投訴數(shù)據(jù)。在今年6月18日,投訴到平臺的涉假問題共計156件,含虛假宣傳、虛假承諾、假冒偽劣產品等,涉及相關平臺或賣家的誠信問題。其中,消費者明確指控買到假貨的投訴共計52件。
目前,人們對某電商平臺“賣山寨品”發(fā)起了大量討論。有人認為其平臺上的產品一文不值,稱這樣的低價產品就應該消失。但賣假貨不僅是某一家電商平臺獨有的現(xiàn)象,不少電商平臺均涉其中。
“這種現(xiàn)象從根本上反映了法律對社會中產生的新事物、新現(xiàn)象規(guī)制的滯后性。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全解決的,也不要過度寄托在單個平臺治理上?!彪娮由虅昭芯恐行姆蓹嘁娌恐矸治鰩熧Z路路表示,售假利潤大、售假成本低、監(jiān)管難度大、消費者知假買假、維權成本高等多種因素共同促成了電商平臺假貨泛濫。
假貨不是電商原罪
出臺法律為其護航
很多人對電商罵聲一片,認為他們都有“假貨”這個通病。但事實上,互聯(lián)網升級了消費模式、影響并改變了消費行為,使假貨很容易被曝光。從打假本質來說,假貨流通的根本原因并沒有發(fā)生太大變化,簡言之,并不是某個電商企業(yè)消失了,假貨就會消失。相反,因為電商平臺天然的開放性,一旦造假商戶在此處被驅逐,還有可能換個馬甲繼續(xù)行銷假貨。
假貨并非是電商平臺的原罪。賈路路認為:“假貨并不是電商平臺直接出售的,電商平臺其實是假貨的受害者,平臺內經營者售假的行為違背與平臺的關于保護知識產品、保證產品質量的約定,損害了平臺的商譽?!?/p>
日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草案)》修改情況的匯報中表示,新增第三十七條規(guī)定是針對電商平臺對平臺上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行為不及時采取措施,以及對消費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等情形,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其對消費者的責任。
電子商務法(草案)給電商平臺增設了打假的義務,遠離假貨、規(guī)范發(fā)展的電商平臺才可能行穩(wěn)致遠。
莫讓電商一人戰(zhàn)斗
打假需要人人參與
電子商務平臺的出現(xiàn)讓消費者在購物時享受到了極大的便利,但是消費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時,卻需承擔遇到假貨的風險,假貨的泛濫已成為電商平臺亟待解決的一大煩惱。
在未來,電子商務法有可能會將打假規(guī)定為電商平臺的法定義務。所以,打擊假貨,無論是從自身職責,還是從法律義務而言,電商平臺應是打假的主力軍。
“電子商務平臺企業(yè)應該積極探索利用新技術、新模式等方式打假?!辟Z路路認為,電子商務平臺站在假貨治理的第一線,是假貨問題的受害者,其有動力也有權利進行打假。
事實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型電商平臺如淘寶、京東等已開始意識到了打假的重要性。2017年7月,上海奉賢區(qū)人民法院對淘寶網訴平臺售假店鋪案進行一審宣判。法院認定,被告的售假行為對淘寶網商譽造成損害,判處被告向淘寶網賠償人民幣12萬元。這起案件也是全國首例公開宣判的電商平臺起訴售假網店的案件。
然而,畢竟電商平臺并無執(zhí)法權,對售假商家也只能是采取封店等措施。網絡售假者若想再賣假貨,很可能換個馬甲繼續(xù)卷土重來。所以說,打擊假貨,不能只讓電商一個人戰(zhàn)斗。消費者要積極維權。賈路路指出,“消費者是假貨的直接受害者,但是其維權意識低、維權成本大等原因導致大多數(shù)售假行為并不能被及時暴露出來,售假商家從中獲益之后反而會增大其售假的能力和欲望?!?/p>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認為,通暢消費者維權渠道非常重要。她建議,在平臺無動于衷,消費者手頭又有證據(jù)的情況下,可以求助于監(jiān)管部門或者輿論監(jiān)督機構。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平臺 電商 假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