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久久99亚洲5精品|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span id="42hbk"><delect id="42hbk"><legend id="42hbk"></legend></delect></span>
  • <rp id="42hbk"></rp>

    1. <ruby id="42hbk"><strike id="42hbk"><noscript id="42hbk"></noscript></strike></ruby>
        <ruby id="42hbk"><dl id="42hbk"><noscript id="42hbk"></noscript></dl></ruby>

          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我們都是奮斗者,我們都是追夢人——獻給奮力奔跑的中國人民

          2019年01月23日 21:50 | 作者:謝銳佳、潘潔、王長山、謝佼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北京1月23日電題:我們都是奮斗者,我們都是追夢人——獻給奮力奔跑的中國人民

          新華社記者謝銳佳、潘潔、王長山、謝佼

          多年以后,當76歲的賽帕南勐看到村民告別窩棚草屋,住上樓房開起轎車的時候,不禁想起了新中國成立之初,他的父親、曾經的芒景村布朗族頭人蘇里亞的三個夢想。

          “父親的三個夢想實現了”

          中華各民族都有相同的發(fā)展夢、幸福夢,一個小小的夢想,有時也需要社會的整體進步,需要好幾代人去奮斗

          70多年前,地處云南邊陲的芒景村很窮,村民住的是窩棚,整個寨子最值錢的東西是3把大錘子。沒有電,天一擦黑,外面就沒人了。村民花一角錢都要在口袋里揉幾次,摸出來又放回去,不舍得用。

          “很多人只有一套衣裳,洗了就只能躲在家里?!痹诠挪铇洵h(huán)抱的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邁山芒景村,賽帕南勐一邊品著古茶,一邊擺起“直過民族”布朗族的發(fā)展史?!坝幸淮芜^年,我的褲子后邊爛掉了,叫我媽補了才能去跳舞。”在舊社會,即使是布朗山寨頭人的兒子也同樣窘迫。

          新中國成立后,蘇里亞揮別了頭人的舊身份,決心跟黨走。

          1951年,蘇里亞給毛主席獻茶從北京歸來,便在寨子里召集大家開會,跟村民說了自己的三個夢想:一、只要跟黨走,總有一天公路會通到山頂上;二、只要跟黨走,總有一天不用牛犁地;三、只要跟黨走,總有一天會過上白天黑夜都光明的日子。

          至今,父親激情澎湃的語調還在賽帕南勐耳邊回響。

          但是,發(fā)展的途中,追夢的征程,從來就不會一路平坦。一個小小的夢想,有時也需要社會的整體進步,需要好幾代人去奮斗。

          “到2004年,父親的三個夢想基本實現了?!辟惻聊羡抡f。不過,這一時期飯可以吃飽了,衣裳可以穿得好一點了,但錢還不夠花。

          如今,從縣教育局退休的賽帕南勐也有自己的夢想,他放棄城里生活,回村致力于恢復布朗族傳統(tǒng)文化,光大茶產業(yè),助力村民從“飽起來”向“富起來”躍變。

          “回望布朗族的歷史,也有過所謂的‘輝煌年代’,但那種‘輝煌’其實只是能夠安居而已。我覺得真正的輝煌是現在,更大的輝煌在未來!”這位形體瘦削但眼神堅定的老人,還在為自己的夢想、布朗人的夢想奔跑。

          中華各民族都有相同的發(fā)展夢、幸福夢。

          同樣是“直過民族”,在云南西雙版納州基諾山基諾族鄉(xiāng),文化站原站長資切剛好在新中國成立那年出生。

          基諾族現有2萬多人口,是1979年我國最后一個被確認的少數民族。

          “刻木記事”的竹板、鉆木取火的硬木棒、用樹皮制成的“樹皮衣”……在鄉(xiāng)上的基諾族博物館里,這些看似久遠原始的物件,有的歷史不過才幾十年。和共和國同齡的資切,對這些一點兒也不陌生,他是基諾族“跨越式”發(fā)展的見證人。談起天翻地覆的變遷,他連聲說“想象不到”“就像夢里一樣”。

          “這種被子我小時候還蓋過。”在基諾族博物館,資切指著一床用“見血封喉樹”樹皮做的“被子”說。旁邊的展柜里,是穿著“樹皮衣”的模特?!斑@種‘樹皮衣’我沒穿過,但見老人穿過?!币活^銀發(fā)的資切緩緩地說。

          那個時候,基諾族尚處在原始社會末期,還過著刀耕火種、結繩記事的生活。

          那個時候,基諾人吃肉靠男人打獵,吃菜靠女人采集山茅野菜。

          那個時候,基諾人幾乎與世隔絕,一見到外人,第一反應是趕緊關門躲起來。

          新中國的成立是人類發(fā)展史上震古爍今的一件大事,對于基諾族來說,更是揭開了從原始走向現代的序曲。

          基諾族開始走出山林,跨進現代,黨和政府幫助他們發(fā)展生產,興辦教育。1956年,基諾山有了第一所小學,資切就是最早一批上學、學普通話的基諾人。

          不過,與其他“直過民族”一樣,基諾族居住的地方極為偏遠,生存條件惡劣,教育和文化程度低,發(fā)展較其他地區(qū)更為艱難。

          “我上學都是光腳,冬天穿的土布褲也只有半截,膝蓋光著。當年連鹽巴都是寶貝,經常沒有菜,雞蛋大的一塊鹽巴,揣在兜里,吃飯的時候舔一下,可以吃一學期?!辈粌H老站長,年輕的基諾族鄉(xiāng)女鄉(xiāng)長白蘭也啃過鹽巴。

          一直到1978年,全基諾族鄉(xiāng)還只有5戶人家有瓦房,路、水、電均不通。

          美好生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只爭朝夕干出來的。盡管是從最原始的刀耕火種起步,但在黨和政府大力扶持下,基諾族從未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沒有忘記奔跑,從來沒有停止奮斗。

          他們引進砂仁,種植橡膠,開發(fā)茶葉,把刀耕火種永遠送進了博物館;

          他們建造瓦房,修筑公路,豎起電線桿,引入自來水,將新生活領進家門;

          他們從不敢見生人、不知道做生意為何物,到通過電商把產品賣到全國,賣向世界……

          一戶農家的買車“編年史”

          幸福的生活,是奮斗者擼起袖子、揮灑汗水拼出來的

          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干。這是新中國無數勞動者、建設者、追夢者的奔跑姿態(tài)。

          “工期緊、目標硬,我們只能爭分奪秒、日夜施工。在金沙江邊干活,3年都沒出來過,不知道外面啥樣子。有時物資運不進來,就吃大米喝鹽水。修隧道的時候,人從洞里面出來,只有眼睛是黑的,其他都是白的?!?8歲的劉占國,是中鐵二院退休的老勘測人,回憶自己踏遍西南40余年的“鐵路人生”,青藏、川藏鐵路等各種艱苦建設場景仍歷歷在目,成昆鐵路印象尤其深刻。

          成昆鐵路沿線地形地質極為復雜,號稱“世界地質博物館”,曾被外國專家斷言為“鐵路禁區(qū)”。

          在新中國奮斗者手中,不可能成為可能。1970年7月1日,在外國專家斷言的“禁區(qū)”,成昆鐵路建成通車,創(chuàng)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神話”。

          “要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當年鐵道兵戰(zhàn)士在牛日河大橋橋墩上刻下的豪言壯語,至今令人心潮澎湃。

          人類鐵路史上的又一奇跡,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

          修建青藏鐵路有多艱辛?在劉占國看來,單是20世紀70年代參與勘測,就有無數刻骨銘心的記憶。

          “有一次在埡口出工,卡車深陷泥里,直到深夜11點多也沒有推出來,我們只好把儀器放在車里走回駐地。當時已經十多個小時沒吃東西,饑寒交迫,每走十幾步就要停下來喘氣,還不能坐,只要一坐下就再也起不來了,只能兩個人靠在一起?!?/p>

          2001年,60歲的劉占國參加了川藏鐵路西端拉林段的前期測繪。2014年,新時代建設者接過劉占國們手中的棒,開工建設川藏鐵路東西兩端。

          “現在最東端從雅安到朝陽湖已經通車了,我也78歲了,就盼著全線貫通那一天!”劉占國充滿期待。

          去年金秋,中央宣布全面啟動川藏鐵路規(guī)劃建設,測繪、施工者們日夜奮戰(zhàn),劉占國圓夢應該不會遠。

          美好的夢想,幸福的生活,需要新時代奮斗者擼起袖子、揮灑汗水去拼去實現。他們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

          “只要能做,我?guī)缀跏裁戳愎ざ紩?。”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烏英苗寨青年梁秀前一邊說,一邊熟練地用嘴咬開開關面板塑料包裝,用電鉆往柱子上固定螺絲。農閑間隙,閑不下來的他領著幾個人在外村做“農網提升改造工程”。

          梁秀前曾經在廣東打工,回家之后一直在寨里和鄰村間尋找致富的機會。

          當村路還差一公里就修通的時候,活絡的梁秀前就買了村里第一輛摩托車,并開了村里第一家超市。

          為了節(jié)約通勤時間,梁秀前干完一天電工活,夜里就睡在一輛SUV的后座上——這已是他的第五輛機動車。

          在梁秀前父親住的木屋里,67歲的梁父用粉筆、毛筆在墻上仔細地記錄著兒子五輛機動車更新換代的“編年史”——從二輪摩托到四輪汽車,從二手車到新轎車。

          “編年史”也是梁秀前這位苗族青年追求幸福生活的奮斗史。“編年史”旁邊“有車的感覺真好!”幾個字,毫不掩飾地流露出老梁一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圓夢之后的喜悅。

          梁秀前是烏英苗寨第一批百香果種植戶,他帶頭種了大約50畝,第一年就賺了近10萬元。

          不僅自己過上好生活,這位勤奮的苗族男子還被推舉為烏英苗寨水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總經理、聯合產業(yè)發(fā)展協會會長,成了寨子里脫貧致富帶頭人。

          雖然在云南,山里的冬天也還是有點濕冷,胡紅剛剛下地回來,鞋上還沾著泥巴。

          最近雨水不斷,作為中科院昆明分院派駐瀾滄縣酒井鄉(xiāng)勐根村第一書記,他很擔心雨水對最近引進的土豆新品種生長的影響。

          胡紅2015年到勐根村任第一書記,剛上任時全村有貧困人口1519人,通過“五加二”“白加黑”的苦干巧干,現已減到12戶37人。

          “剩下的貧困戶數量雖少,但脫貧更難。已經脫貧的也要防止返貧!”胡紅放不下對鄉(xiāng)親的牽掛,如今已是第三個任期。掛職的時候孩子還沒出生,如今已2歲多,離多聚少,想念的時候也只能“視頻一下”。“見面太少,小朋友對爸爸還沒有啥概念?!边@名80后有點小小遺憾。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8000多萬,每年減貧規(guī)模都在1000萬以上。

          正是有像胡紅這樣的數百萬駐村干部、第一書記犧牲小我、不斷接力,卷起褲腿、擼起袖子帶著群眾干,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才能完成。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對成都市民史桂如來說,奮斗已經成了一種生活狀態(tài)。正是這種執(zhí)著的堅持,她把不起眼的兔頭做成了風靡全國的成都小吃。

          1992年,40多歲的史桂如從食堂下崗,開始做夜宵麻辣燙生意?!澳菚r我們家經濟條件其實還不錯,在縣里是數一數二的。我和老爸一度建議老媽別干了,太累,賺不到幾個錢?!笔饭鹑绲膬鹤雨惒ㄕf,他們不止一次把老媽的爐子用水澆滅,可老媽等他們走了又接著生爐子,繼續(xù)干。

          “人總得找點事干干。干活干習慣了,停不下來?!笔饭鹑缯f。

          中國的發(fā)展奇跡,正是千千萬萬個“閑不下來”的史桂如創(chuàng)造的。

          要做就做到最好。夜深人靜,全家人都睡了,史桂如守著爐子,等著來吃夜宵的顧客,期待顧客的反饋,研究湯底的配料。

          生活好起來之后,老百姓口味追求更加多樣化、個性化,成都麻辣兔頭迎上了這一新的消費風口。如今史桂如的“雙流老媽兔頭”銷售旺季一天能賣上萬個,因備受食客們的歡迎,被眾多商戶爭相效仿。

          獨腿快遞小哥的初心與夢想

          “我有一個夢,是中國的夢,是幸福的夢……”夢想的澎湃力量,驅動我們不斷創(chuàng)造傳奇

          新時代的中國,每個努力奔跑的人,都有出彩的機會,無論他身份如何。

          “獨腿送快遞”!快遞小哥李洪軍追夢的身影,讓無數網友淚目。

          “殘疾人也可以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殘’了不是‘廢’了!”17歲時,一次意外事故奪去了李洪軍的右腿,但他沒有向命運低頭。做過藝術團演員,干過工廠流水線,開過報刊亭……李洪軍從來沒有停止過與命運搏斗。

          2012年,李洪軍成了成都市怡和新城小區(qū)的一名快遞員。

          快遞講究“快”,獨腿當快遞員?很多人等著看笑話。李洪軍用“拼”作答。他每天6點起床,6點半到倉庫取件,9點多開始送快遞直到中午,匆忙扒幾口飯,下午一點半之前再去取件,送完快遞后去門店處理各種事務,每天都在超負荷運轉。

          陽光總在風雨后。獨腿送了3年快遞,如今李洪軍終于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和朋友合作在小區(qū)開了一家快遞門店。現在親自送快遞少了,業(yè)務方式有所不同,但他的初心沒有變,那就是用心服務好客戶;他的夢想也絲毫未改,那就是自力更生、過得更好。

          新時代的中國,人們的夢想多元多姿,豐富多彩。

          拉祜族青年李扎思嘴上說他最想干的職業(yè)“其實是警察和教師”,但只要拿起吉他,就不禁沉醉其中。

          李扎思家在普洱市瀾滄縣酒井鄉(xiāng)勐根村老達保村民小組。這里老老少少都愛唱愛跳,耳濡目染,李扎思也是自小就會唱會彈。

          為了追逐音樂夢,李扎思和同村4名青年組成“達保五兄弟”組合外出演出;為了學藝,還當過兩年“北漂”。

          這名愛笑的大男孩已經創(chuàng)作了七八首民族歌曲。“其中,我最滿意的是《我有一個夢》!”李扎思抱起吉他邊彈邊唱起來,“我有一個夢,是中國的夢,是幸福的夢……”

          李扎思最滿意的事是自己成了縣民族文化工作隊的一員,經常下鄉(xiāng)給民眾彈唱,還到全國各地演出交流,甚至到日本、法國演唱。

          “今年準備再創(chuàng)作幾首歌,多跑幾個村,收集我們的民族音樂,把民族的老寶貝挖出來?!边@名叮囑記者“把我拍好看點”的80后拉祜族青年撥拉著琴弦,道出了新年的夢想。

          如今,芒景村的發(fā)展已遠遠超越賽帕南勐父親當年的夢想,村民住上樓房開起轎車,年收入十幾萬元的不在少數;

          “以前我們民族害怕外人,現在恨不得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們,來我們這里旅游!”基諾族鄉(xiāng)女鄉(xiāng)長白蘭爽朗地笑了?!捌?、手機、寬帶、電商……社會上新潮的東西,別的民族有的,我們也都有了!”資切無限感慨地說。這個曾經落后的“直過民族”,已經與共和國同夢,與世界同夢;

          “我最大的夢想是能給村里引進一些企業(yè),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有錢掙。”追夢路上,苗族青年梁秀前奔跑不歇。

          天南海北,太空深海,千千萬萬中華兒女,正以奮斗的底色,奔跑的姿態(tài),懷揣多姿多彩的夢想,繪成一幅從富起來到強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圖景。(參與記者:吉哲鵬、黃海波、黃孝邦、曹鵬遠)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夢想 基諾族 奔跑 追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