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久久99亚洲5精品|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span id="42hbk"><delect id="42hbk"><legend id="42hbk"></legend></delect></span>
  • <rp id="42hbk"></rp>

    1. <ruby id="42hbk"><strike id="42hbk"><noscript id="42hbk"></noscript></strike></ruby>
        <ruby id="42hbk"><dl id="42hbk"><noscript id="42hbk"></noscript></dl></ruby>

          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四通八達,尋傳統(tǒng)之根 由藝登道,覓現(xiàn)實之徑

          ——訪北京大學著名學者樓宇烈

          2016年08月31日 09:45 | 作者:金濤 | 來源:中國藝術報
          分享到: 

          三 

          “整個中國文化的傳承圍繞一些根源性的經典展開發(fā)揮,這是中國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 ”

          記者:您在文章里特別強調詮釋經典的重要性。比如談到魏晉時,同樣是《莊子》 ,不同的闡釋,會帶來對莊子完全不同的認識。您也曾說過,埋怨祖宗是不肖子孫,什么事情都得靠自己。可否這樣理解, 20世紀中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批判,包括對孔子,對這種批判您是持一種否定的態(tài)度?

          樓宇烈:不能說完全否定,那是一個時代的問題。

          記者:對傳統(tǒng)您的態(tài)度是“擇善明用” ,強調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可以轉換,關鍵在怎么運用,這其實也是對當代學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典在實踐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曲解,這種曲解是現(xiàn)實存在的,有一定的歷史與影響;同時現(xiàn)在還面臨很多現(xiàn)實問題,需要當代學者做出自己新的闡釋。

          樓宇烈:是這樣的。整個中國文化的傳承是圍繞一些根源性的經典展開發(fā)揮,不是否定前邊,再來新的一套。所以要不斷詮釋,不斷糾正。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大量的爭論,比如理學家從一個角度講孔子,心學家又從另一個角度講孔子,到了清初,又有人說他們講的才是真孔子。闡釋確實有很大的主觀性,所以詩無達詁,這是中國文化非常重要的特色。作者有作者的意圖寄托,閱讀者、欣賞者有他們的重新創(chuàng)造。這也說明中國文化的生命力,不是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在中國文化當中,閱讀者、欣賞者都具有主動性。詩無達詁也是中國語言的模糊性帶來的,有時候要超言絕相、得意忘言,才能把握精髓。這種思維的養(yǎng)成、恢復,并不容易。我們現(xiàn)在受西方影響,認為文字語言是精確的,表達的意思是公共的、普遍認同的,其實不是。現(xiàn)代人讀傳統(tǒng)文化典籍,很多情況下面臨的不完全是語言表達的難題,而是思維方式的問題。

          記者:研究中國文化,您認為要四通八達,這看上去非常難,現(xiàn)在大學教育,越是博士學得越窄,怎么可能四通八達?但您又提到,中國文化有“述而不作”“理念相通”兩個特點,在發(fā)展中逐漸匯聚成九部具有根源性的典籍。如果從這九部經典入手,向四通八達努力,在實踐層面會變得更為簡易。不過現(xiàn)在大學教育很難九部經典都涉及,比如中文系很少會開設《周易》課程。對傳統(tǒng)文化感興趣的人,想對九部經典有所涉獵,您有什么建議?

          樓宇烈:中文系不學《周易》 ,哲學系則不讀《詩經》 ,但很多哲學典籍里一天到晚引《詩經》來說明問題,不學《詩經》怎么能懂?我講四通八達,八達是形容,走到哪條路都行。主要是講四通,文史哲要通、儒釋道要通、中西東要通、古近現(xiàn)要通。至少搞中國文化的,這四個方面如果能打通,條條大路通達。中國文化的特點,不是今天提一個新觀點,明天再提一個,而是中國古人發(fā)現(xiàn)了天地人總體的規(guī)律,我們能夠把這個規(guī)律掌握好,再到方方面面的實踐中去創(chuàng)造。這也形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特點,叫做述而不作,只是闡述,不強調創(chuàng)作。述而不作是孔子講的,在傳承中,從周代開始慢慢形成了一些經典,可以用“三、四、五”這三個數(shù)字來概括,即“三玄、四書、五經” ,一共12本。三玄指《老子》 《莊子》 《周易》 ,四書五經大家都很熟悉。合并其中重復的部分,一共是九本書,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根源性典籍。這只是中國本土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再加上佛教,我提出“九經、三論、一錄” 。在中國歷史上,從隋唐開始形成三教主體文化。唐玄宗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選了三本書, 《孝經》 《道德經》 《金剛經》 ,囊括了儒釋道三教,親自做注解,讓全國人民學習。 《道德經》和《金剛經》都是五千多字, 《孝經》六千多字。但我對《孝經》不是特別滿意,儒家的內容實際更豐富。我準備把《孝經》換成《大學》 《中庸》 ,兩篇加一起也是五千多字,再加上《道德經》 《金剛經》 ,作為儒釋道三教的大經典。另外我還找出了三部小經典, 《心經》 , 260字,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 300多字,然后再從《禮運篇》節(jié)選400多字,作為儒家的代表。 《禮運篇》節(jié)選的400多字,強調儒家核心理念,特別是我們忽視的,如“人者,天地之心也” 。心支配人的一切行動。人作為天地之心就告訴我們,你的一動,天地就變了。我們要意識到這一點。中國古人最清醒地認識到人的身份、人的地位。人不能胡來,人是天地之心,你怎么做,天地就怎么變。我們現(xiàn)在天地變化不都是因為人造成的嗎?

          編輯:邢賀揚

          1 2 3 4 5

          關鍵詞:樓宇烈 傳統(tǒng)之根 中國文化軟實力 現(xiàn)實關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