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特色產業(yè)筑牢脫貧根基
□本報全媒體記者/韓沁言
遍布鄉(xiāng)村田野的百萬畝巴旦木、套種在巴旦木林下的萬壽菊,把葉爾羌河畔的莎車縣裝點得生機盎然。
以種植業(yè)為主的莎車縣吹響“以發(fā)展特色產業(yè)為根本出路”的脫貧攻堅沖鋒號后,黨員干部帶領各族群眾鼓足干勁,與時間賽跑,爭分奪秒投身脫貧攻堅工作中。
“小手套”織出“大夢想”
“廠子就在家對面,旁邊就是幼兒園,每天早上出門送完孩子就能進廠上班,照顧家庭與工作可以兼顧?!鄙嚳h霍什拉甫鄉(xiāng)加依巴格村村民阿力屯古麗·阿布都熱合曼說,“自從進廠上班后,我家的生活徹底改變了?!?/p>
在加依巴格村鄉(xiāng)村車間,阿力屯古麗與村里的30名婦女坐在機器前,穿針、走線、縫制,動作一氣呵成,縫紉機“嗒嗒”響個不停……
“隨著技術越來越熟練,工資也在往上漲?!卑⒘ν凸披惛吲d地說。
為了幫助貧困家庭婦女在家門口就業(yè),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開發(fā)工程建設管理局駐莎車縣霍什拉甫鄉(xiāng)加依巴格村“訪惠聚”工作隊,去年爭取項目資金49.23萬元,在村里建起一個手套加工廠,昔日“圍著鍋灶轉”的家庭主婦如今變?yōu)楫a業(yè)工人。
“我們鄉(xiāng)村車間有20臺手套編織機,解決了30名婦女就業(yè)?!奔右腊透翊宓谝粫涄w杰說。
在莎車縣,這樣的鄉(xiāng)村車間就有128個,在這里就業(yè)的村民達1.68萬人,其中貧困群眾有8122人。
巴旦木成“搖錢樹”
“去年我賣了2噸巴旦木,收入8萬元?!鄙嚳h阿熱勒鄉(xiāng)巴依都維村村民阿卜力海提·圖爾蓀說。這個村有3405畝耕地,種巴旦木925畝。
巴旦木在莎車縣種植歷史悠久,過去由于品種搭配以及花期授粉等技術的嚴重缺乏,好的年份一畝地也僅收幾公斤巴旦木干果。這些年,莎車通過引進新品種,借助科技攻關,使巴旦木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
隨著巴旦木蜂蜜品牌知名度越來越高,莎車縣樂義養(yǎng)蜂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每年收購、加工以巴旦木蜜為主的純蜂蜜上百噸。巴旦木蜂蜜已成為莎車縣的特色產品,深受廣州、深圳、山東等地消費者喜愛。以巴旦木蜂蜜系列產品為主的“甜蜜產業(yè)鏈”,讓種植戶們嘗到了甜頭?!昂献魃?蜂農+巴旦木種植戶”的運營模式,促使農民持續(xù)穩(wěn)定增收。
立足資源優(yōu)勢,著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莎車縣,已建立211個標準林果示范園,組建68個專業(yè)合作社,帶動262個林果專業(yè)村。僅恰熱克鎮(zhèn)阿買提農副產品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就已帶動33名貧困群眾就業(yè),員工月平均工資可達3500元。
中草藥種植為脫貧開“良方”
“別看這不起眼的黃芩苗,它可是我們脫貧的‘良藥’,黃芩種植已成為我們脫貧致富‘短、平、快’的好產業(yè)?!闭诘乩锊榭袋S芩苗長勢的莎車縣烏達力克鎮(zhèn)紅旗村村民布尼亞孜·薩迪爾興奮地說。
紅旗村是深度貧困村,人多地少,“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因地制宜,引導村民發(fā)展藥材種植。
“黃芩耐旱,田間管理粗放,種收都比較容易,種植效益比種植其他作物都好得多?!辈寄醽喿握f,“有技術員的指導,我試種了1畝,今年收入好的話,明年打算多種幾畝。”
別看布尼亞孜現在對黃芩種植的積極性很高,去年村里剛開始推廣的時候,她與許多村民一樣心里犯嘀咕:“這能掙到錢嗎?我們從來沒種過,賠了怎么辦?……”
其實,村“兩委”早就與一家山西藥企談妥了藥材收購協(xié)議,企業(yè)統(tǒng)一負責收購,同時為種植黃芩的貧困戶給予一定的種子和化肥補助。
“今年我種了14畝黃芩,畝收入可達5600元,去掉化肥、地膜等費用,我的純收入會有6萬元。”村民玉蘇普卡地爾·麥麥提欣喜地說。
如今,莎車縣特色種植面積達40萬畝,其中藥材、色素辣椒、萬壽菊為13.7萬畝,帶動2.8萬名貧困群眾增收。
關鍵詞:特色產業(yè)筑牢脫貧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