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那些光照古今的名人遺囑:寄語世界 留下諄諄教導(dǎo)
視死如歸,彼岸便是理想
“各國變法,無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898年,“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臨刑前這番話,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為中國進(jìn)步而流血犧牲的仁人志士,留下了無數(shù)這樣激昂的挽歌。
1905年12月,陳天華在東京參加抗議日本政府的斗爭,憤而投海自殺,留下了一份感人至深的《絕命書》——“諸君更無為鄙人惜也。鄙人志行薄弱,不能大有所作為。將來自處,惟有兩途:其一則作書報以警世;其二則遇有可死之機(jī)會則死之。夫空談救國,人多厭聞,能言如彼人者,不知凡幾!以生而多言,或不如死而少言之有效乎!”字里行間,他想表達(dá)的是,以一己之性命,“使諸君有所警動”。
在這方面,巾幗亦不讓須眉。1907年,文風(fēng)鏗鏘有力的革命家秋瑾女士,面對敵人的嚴(yán)刑拷打,和即將被處死的事實,揮筆寫下這樣的遺書:“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zé)任;即此永別,風(fēng)潮取彼頭顱。壯志猶虛,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腸堪斷!”辛亥革命勝利后,孫中山先生親自為她寫下“巾幗英雄”的匾額。
抗日英雄吉鴻昌算得上“視死如歸”的楷模。這位變賣家產(chǎn)組建抗日同盟軍的愛國者,在寫給妻子的遺囑中這樣說道:“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人終有死,我死您也不必過傷悲,因還有兒女得您照應(yīng)?!备鼘懴逻@樣的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正氣凜然紙上,時為1934年。
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中,向來不乏這樣的仁人志士。在這片土地上,他們留下的篇章早已寫入民族的精神史。
曾寫出《可愛的中國》的方志敏,留下了一份長長的遺囑。在其中,他反復(fù)表達(dá)擁護(hù)和執(zhí)行黨的正確路線的態(tài)度,并寫下“我們的信仰是鐵一般的堅硬的”這樣鏗然有力的決心。同樣讓人感慨的是,他看待生死的超然:“我小病十幾天,整天拿著筆寫文章,不管病與不病,都要被敵槍斃的。我們是共產(chǎn)黨,為革命而死,毫無所怨,更無所懼。”
為國犧牲,成為許多革命者不容置疑的選擇。1936年8月2日,趙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縣的火車。預(yù)感到即將犧牲,她在車上向警察要來紙和筆,寫下給孩子寧兒的遺書——“母親對于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zé)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jīng)到了犧牲的前夕了……在你長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這樣的故事,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
“志蘭!親愛的:別時容易見時難,分離二十一個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第四個“念”字方一出口,著名演員張國立便泣不成聲,后撤一步,鞠了一把淚。今年人氣很高的電視節(jié)目《見字如面》這一幕,得到上千萬次點擊。
張國立所讀的,是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quán)生前寫給妻子的最后一封信。在信中,他無限深情地暢想著與妻子劉志蘭、女兒左太北在一起的“痛快極了”的日子;又交代,即便再愛女兒,妻子也可“大膽按情處理太北的問題,不必顧及我”;最讓人動容的,莫過于他真情的流露,以及一句“以進(jìn)步來安慰自己,以進(jìn)步來酬報別后衷情”。
1942年5月,寫完信3天后,左權(quán)將軍被炮彈擊中頭部,不幸殉國。那年,左太北剛剛兩歲;40年后,她第一次讀到這封信,放聲痛哭。
編輯:梁霄
關(guān)鍵詞:名人 遺囑 寄語 教導(d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