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楊培明:普通高中如何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
作者: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校長、黨委書記 楊培明
開欄的話
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辦好思政課的重要意義,深入分析了思政教師的關鍵作用,明確提出了促進思政學科改革創(chuàng)新的要求。為此,我刊特開辟“中小學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系列,約請在思政課建設方面具有創(chuàng)新性實踐的學校校長分享經驗,從而共同開辟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新局面。
普通高中教育,在打造大中小學一體化鑄魂育人工程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普通高中教育要進一步增強育人的使命意識,根據(jù)高中教育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按照大目標、低起點、近距離、長效應的基本原則,上好每一節(jié)課,組織好每一次活動,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確立大目標——立德樹人,鑄魂育人
“政治課就是記住現(xiàn)成的結論、背背書、應付考試的?!边@是很多人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誤區(qū),它弱化了思政課的育人功能。因此,思政課教學創(chuàng)新必須改變傳統(tǒng)思政教學過度應試的傾向,將立德樹人和鑄魂育人放在首位。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關鍵。教師只有真正做到“政治要強、情懷要深”,胸中有為黨和國家培育優(yōu)秀人才的大目標,才能真正涵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為學生奠定厚重的人生底色。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要確立的大目標,就是為黨和國家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南菁高級中學(以下簡稱“南菁高中”)將重大時政要聞融入政治課堂,讓青年一代了解社會動態(tài),感受時代巨變,將國家民族的命運與自身的責任使命聯(lián)系起來。
教師在教學中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握主流旋律、傳播積極能量,進行價值引領。例如,學校配合思政課教學內容,開展“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重大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社會調研,切身了解國家的發(fā)展變化。學校所在的江蘇省江陰市是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fā)展的一個縮影。學校思政課充分開發(fā)校外教學資源,讓學生們帶著問題走進華西村,感受時代巨變,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言獻策。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和教學資源的拓展,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增強對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深刻認識,從而立志成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
降至低起點——立足課堂,循序漸進
思政課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思辨性,要求懂得概念、建立聯(lián)系、掌握邏輯,這是認知上的難點。因此,降低起點,上好每一節(jié)課,努力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是辦好思政課的關鍵。南菁高中教師努力做到在課堂上不講大道理,將復雜的理論問題和重大的思想體系分解為具體的話題,轉化為生動的故事,真正讓思政課“有意思、都愛聽、真相信”。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高中思政課的重要內容,對高中生來說內容較為陌生,學生不易理解,學習興趣不濃,影響學習效果。學校教師通過整合與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相關的內容,形成了由“讓學生走近真實的馬克思”“了解馬克思生活的時代”“和馬克思一起解決那個時代的問題”等環(huán)節(jié)組成馬克思理論主題課程。通過講馬克思的故事,看馬克思相關的影片,讓學生走近馬克思,了解不一樣的馬克思。學生們設身處地地思考馬克思要解決的問題,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馬克思所生活的時代,也更深刻地認識到馬克思所肩負的使命。這樣的課程不僅讓同學們透徹地理解了相對抽象深奧的理論,更在他們心中點燃了投身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yè)理想的火焰,照亮學生成長路。
思政課的低起點還體現(xiàn)在目標達成的循序漸進上,將立德樹人的大目標融入到培養(yǎng)合格公民的每一個教育細節(jié)中,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完善健全人格,堅定理想信念。
堅持近距離——回歸生活,入腦入心
思政課肩負著立德樹人的使命,但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學常常由于“理論高深、面孔嚴肅”而枯燥乏味,難受歡迎。這就需要不斷優(yōu)化思政課教學方式,拉近學生與所學內容的距離。思政課要從學生立場出發(f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要結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充分利用豐富鮮活的時政資源和學生身邊的生動案例,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弘揚中國文化,做到思想性和親和力的統(tǒng)一;要真正讓思政課教師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讓每一節(jié)思政課貼近學生的思想和生活。
在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時候,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優(yōu)越性的認識僅停留在書本的介紹上,理解得不夠深入。為了上好這一課,教師在認真分析西方兩黨制以形式上的民主掩蓋事實上的資產階級專政這一本質基礎上,讓學生們實地采訪身邊的政協(xié)委員和民主黨派人士,了解他們的履職行為,聆聽他們參政議政的故事,用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讓學生理解中國政黨制度的優(yōu)越性。為了讓學生對改革開放成就有深刻了解,學校在學生中開展了“寫寫我的家史”歷史寫作大賽,融合政治、歷史學科知識,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采訪長輩,參觀村史紀念館、省市博物館等方式,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人的生活變遷。學生以親身實踐的方式,看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取得的歷史性變化,這樣的學習活動是思政課教學方式的改變,而更大的改變則是學生內心深處對黨和國家歷史的深刻認同。
追求長效應——培養(yǎng)思維,厚植情懷
思政課的價值不在于學生記住了多少現(xiàn)成的知識,考試能得多少分,關鍵要看能否為學生一生發(fā)展奠定精神底色。
首先,思政課要讓學生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要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的學科優(yōu)勢,培育學生科學的哲學思維方式,形成徹底的唯物史觀,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其次,思政課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增強四個自信。例如,在講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時候,既要讓學生了解中國的革命和建設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同時也要讓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大同世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一系列具有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思想智慧是中華民族和全世界的寶貴財富。最后,思政課要將家國情懷和理想信念鐫刻在青年一代的心靈深處,讓他們真正擔負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光榮使命。
為了激發(fā)學生建設國家、服務人民的使命意識,學校邀請68屆校友、亞投行首任行長金立群回母校,為師生講解當前經濟形勢、亞投行籌建和中美貿易等問題。金立群校友深情講述自己籌建亞投行艱難歷程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成就,展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愿景,深深地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南菁學子,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為人類的美好未來貢獻青春和智慧的理想與信念在心中升騰。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學生 思政課 高中 教師